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2023-10-17   出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摘要:随着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提升。基于21项产业转型升级类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发现职业教育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能力、教学改革、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形成了创新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有效服务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等亮点。但同时,也显示了政策导向与制度供给未完全匹配、行业“支点”作用发挥不充分、学校治理能力未完全适应教学改革要求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健全和完善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适合产教融合政策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专业群课程改革等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以政策导向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职业院校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服务区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难题,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提升。基于2022年21项产业转型升级类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以下简称“成果”),总结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相应领域取得的成绩、亮点及经验,分析与查找其存在的问题,探寻实践策略,对职业教育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全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成绩、亮点和经验

(一)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绩

1.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成果”产生于20所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占2项),它们皆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创新“双主体”育人模式或者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为区域产业发展“助推器”的实践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领域紧密关联,服务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无人机、高速铁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囊括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农业全产业链,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产业。“成果”呈现出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变革、服务不同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阶段性改革成效,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在不同领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凸显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构建“双主体”育人、“双主体”技术研发的新型共同体价值,昭示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目标追求。

2.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成果”中,高职院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奖16项,占76%,中职学校获奖5项,占24%,彰显了高职院校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中职学校也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家“双高计划”院校获奖11项,占高职院校16项的73%,体现出“双高计划”引领产教融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从“成果”实施效果看,职业院校创新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对接产业链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依据产业链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建设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企校协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职业教育服务不同领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

3.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成果”的实践效果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获得各类国际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处于全国同类专业领先地位。二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学生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起薪线、创业率、三年就业稳定率以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远超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水平。三是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贡献度快速提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地方经济离不开的重要力量。四是国家权威媒体对“成果”典型做法及其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各级领导给予重视与肯定,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具有辐射推广的聚集效应,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产生重大和广泛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亮点

1.创新式地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所有“成果”都具有服务区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链、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特色。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一等奖成果“深职院—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在探索企业全程参与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基础上,形成以特色产业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为核心的“四共融合、梯级递进、标准引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生态,培养学生从“专业基础能力”到“创新创业能力”的8项递进能力,为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和实践范例。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二等奖成果 “‘多主体协同、产业链贯通、跨专业融合’高职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是在建立产业资源持续融入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生态,创新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

2.探索构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成果”基于“专业围着产业需求转”的改革思路,依据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内涵升级的变化和新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需求的吻合度。紧密对接产业链的职业岗位群调整专业课程,基于典型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形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同时,“成果”还旨在健全专业课程内容实时更新机制,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螺旋式递升。

3.有效带动服务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

“成果”的服务面向都直接指向区域或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一些产业逐步朝着千亿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成为地方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产业集群发展改变了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此需要建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集群。因此,在“成果”培育过程中,服务产业的专业也随着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向专业群、专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成果”推广与应用过程中,直接带动学校、区域或全国同类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形成区域专业集群,以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从而发挥“成果”的“溢出效应”。

(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获得的基本经验

1.以立德树人作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导向

“成果”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价值导向,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方向。遵循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政策导向,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教学规范,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课程思政,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成果”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从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及实践教学等五个维度,引导专业课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持续增强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促使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注重协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

2.创新理论和理念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

“成果”在培育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教学理论和育人理念;并以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形式形成理论成果体系,具有重大的创新示范作用。据统计,“成果”均创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有3项成果在产教融合教学理论上有所创新,15项成果在产教融合育人理念上有所创新,3项成果在产教融合实践上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性贯穿于“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实现教育教学从滞后产业发展向与产业并跑转变,从而促进人才供给由供求不匹配向供求平衡转变。

3.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成果”针对产教融合教学与实践面临的难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有效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带动了相关专业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据统计,“成果”中产教深度融合共建成16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与15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制订(修订)58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55个行业标准,建成8个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5个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2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1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这些国家层面的标志性成果,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和价值,成为全国推广应用的典范。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导向与制度供给未能完全匹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省际分布情况看,“成果”来自14个省(自治区),占比不到全国省份的一半。虽然各省份都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大多数省份并未形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即使具有成果的14个省份,也是在“点”上实现了突破,还没有形成“面”上的覆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层面虽然以政策导向推进相关改革,但产教融合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务院于2017年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开展产教融合试点,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形成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制度,明确以“企业为重点”,建设培育1万家产教融合型企业。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提升计划》)引导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可见,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制度正处于构建阶段,制度供给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时间差”与“滞后区间”,导致在实践操作层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界深度参与“融合”的内驱力不足,长效合作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塞,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二)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支点”作用发挥不充分

专业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载体,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与行业专业领域密切相关。行业组织具有强大的资源聚合作用和协调指导功能,《意见》提出的产教融合改革路径机制中明确以“行业为支点”,但全国各个行业组织或者地方性行业组织,对支持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认识和发挥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从“成果”内容来看,均与行业相关,但是行业组织参与度不足,仅停留在职业院校依托行业组织建设专业领域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组建本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发专业领域的全国行业标准或者地方行业标准等“松散性”业务层面,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发挥不足。一些全国性或者地方性的行业组织,对本组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对本行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精准指导,未能从支持职业教育提升服务本行业或者区域产业升级的视域协调行业领军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姻”,更谈不上主动引导和指导企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其价值链中,导致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支点”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学校治理能力还未完全适应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要求

职业院校是实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角”,其提升服务能力的途径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职业院校既是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解决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碰到疑难问题的协调者,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但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融合,学校治理能力直接决定着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成果”基本上都是在某个专业或者专业领域培育形成的,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单项成果具体的“个性”上面。这些问题与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密切相关,而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是互为支撑的,但目前职业院校的治理体系不足以支撑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导致适应服务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还未能完全建立。

三、职业院校持续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实践思考

(一)健全和完善基于产教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取决于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国家层面正在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制度,职业院校要敢于创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探索建立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向“实体化突破、一体化提升”目标迈进。《意见》提出“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推进机制”,职业院校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应在政行企的外部动力助推和内部跨界治理能力提升,激发活力的基础上,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节点上的中心点、支点上的着力点和重点上的关键点。要聚焦产教融合主线,借助政府整合市域内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协调指导机制。要利用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创新空间机遇,携手行业、企业、园区、研发中心等各类主体,集聚和运用多方产教融合资源,构建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促使产教融合改革在特定专业领域持续深化。

(二)构建适应产教融合改革的内部治理体系

产教融合改革的持续深化,倒逼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变革。在校、院(系)两级管理架构中,院(系)的设置情况成为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基于系统论视角,产教跨界融合的内部治理体系有一元主体院(系)结构和多元主体院(系)结构两种,其中一元主体是指参与方是一元的,多元主体是指参与方是多元的。无论何种结构,职业院校都要对接产业优化院(系)治理。对于一元主体院(系)结构,学校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布局模式,按照产业发展逻辑组建高水平专业群,重新设置或者调整院(系)。由于各校产业背景、各专业在校学生规模存在差异,部分职业院校可以开展“以群建院”模式,但还需要“量身裁衣”,不宜搞“一刀切”式的院校改革。对于特色鲜明、专业领域重叠度高的职业院校,“以群建院”模式可以保持高水平专业群的资源聚集优势,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元主体院(系)结构的参与形式更加多样,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依托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便属此类。《提升计划》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院校要在产权介入型院(系)改革方面寻求突破,探索基于多方参与的董事会治理模式。

基于权责相当原则,职业院校跨界治理的内生动力,主要来源于动态调整机制和权责下移机制。为此,职业院校要动态调整机制彰显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变化属性,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并进行专业上的调整和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适时调整院(系)设置、重组专业群资源匹配产业发展,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权责下移机制凸显教学管理中心的移位,要把院(系)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权力给足给够,激励其大胆改革创新,实现根本性突破。

(三)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群课程改革

职业院校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领域人才。无论是专业、专业群还是专业集群,其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都是通过课程来落地实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程体系,要精准对接产业链,秉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理念,在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等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系统化设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共享+特色+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专业群系统,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创新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专业群课程改革要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认知特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结合课程特点,融入产业、企业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育人,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专业群课程改革机制。

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专业群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课程改革中规划、协调、指导的关键作用,形成依托行业开展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将企业专家、工程技术骨干的现场经验优势,转变为学校课程教学优势的机制,吸引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工作,在产教融合的专业群课程改革中确立行业、校企的目标结合点,建立行业校企协同的课程改革驱动机制。

引用本文请标注:崔岩.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挑战及发展方向——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47-51+56.


分享:  

版权所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计与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技术支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博达软件  

邮箱:jth@chinazy.org   电话:010-64929239